暑假博物馆热:从“馆舍展陈”走向“大千世界”

2025-07-21 10:27:08

      进入暑期的文博场馆,和广州的高温一样“热辣滚烫”。

 

      馆外的观众早早定好闹钟,蹲守在手机前“抢”入馆名额;馆内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展柜前排长队,观众们举着手机踮脚张望。

 

      7月18日晚,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人声鼎沸,当晚粤博迎来“典雅之冠:18世纪意大利萨沃伊王朝的宫廷生活与艺术”展览开幕式暨博物馆之夜活动。

 

      这是今夏暑期首场“粤博之夜”,舞台上巴洛克风格的协奏曲、悠扬的弦乐声、少女飞扬的裙摆和灵动的旋转舞步让观众“重返”18世纪欧洲宫廷生活。镜头一转,台下夜间演出尚未开场就已座无虚席,甚至连楼梯的台阶上都挤满了前来围观的观众。

 

      除粤博外,广东省各大文博机构宣布暑期延时开放,各大场馆八仙过海,除开放沉浸式互动展览、精彩纷呈的夜间活动、“干货满满”的暑期研学外,还与城市地标、商业机构跨界联动。

 

      广东省文旅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颜永树提到,进入盛夏“接待峰值”的博物馆,正从“展柜陈列”的单一空间,进化为“沉浸共生”的文化体验场域。

 

      这个夏天,当观众走进广东各大文博机构,能遇见多少种“新玩法”?暑期“文博热”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风向?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走访调查。

 

      延时营业点亮“夜间经济”

 

      进入“超长待机”模式的文博机构,在开放夜间活动上越来越“卷”。

 

      事实上,“夜间博物馆”并非新兴概念。2017年起,我国多地推出相关政策,鼓励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机构延长开放时间。

 

      在被誉为博物馆夜游“新元年”的2019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的近50家博物馆纷纷启动夜场试点。那一年,继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上元之夜”亮灯后,广州12家博物馆陆续在夜晚“亮起来”,镇海楼等文化地标成为羊城夜里的一道风景。

 

      2020年,广东省多家博物馆再次推出夜间活动,并尝试延时开放,夜游南越王墓一度成为公众热议焦点。

 

      随着越来越多博物馆的灯“亮”起来,场子也逐渐“热”起来。

 

      以“粤博之夜”为例,自2021年首次举办以来,这项暑期例牌活动广受市民欢迎,夜场名额常常在放出不久后便“秒空”。数据显示,去年广东省博物馆暑假期间接待观众总计约76万人次,日均接待约1.5万人次;暑假周五夜场开放共计7晚,接待观众约1.5万人次。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凌丽莉向记者回忆称,粤博是国内较早尝试开展夜间活动的博物馆之一,2022年“粤博之夜”还曾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我们一直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为广大市民打造沉浸式、多感官的夜间文化体验。”

 

      今年7月,佛山梁园开启大湾区首个园林主题夏夜盛宴,身着传统服饰的导览员,以“主人迎客”的仪式感,邀请街坊与游客在荷塘映月、水波成文的静谧中赴一场纳凉聚会,品味古人“枕湖消夏”的雅致生活。

 

      你或许很难想象,博物馆里还能“打水仗”。近日,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发布公告称将举办“清凉一夏 水与争锋”帅府“打水仗”体验活动。自2023年推出以来,帅府“打水仗”活动已成为暑期的一大特色,深受市民和游客的热烈欢迎,活动期间大人小孩们能手持水枪、身着背心,在激烈的“水战”中尽情享受欢乐。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则推出了能在博物馆过夜的“夜探计划”。在今年的博物馆“露营”活动中,观众们将搭建帐篷,与1.5亿年历史的恐龙化石相伴而眠,与气势磅礴的“梅杜莎角龙”和“埃德蒙顿龙”为邻。

 

      《广东省2024年暑期&国庆节夜间文旅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暑假期间,博物馆延长夜间开放时间、策划推出的夜间主题活动创新“旅游+文博”体验空间,丰富夜间文旅消费产业链条。从单一的夜间开放到公众参与互动,广东各大文博机构正助力“粤夜粤美”夜间文旅品牌愈擦愈亮。

 

      走向“馆外”的暑期研学工坊

 

      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的南昆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是全国重要的蜻蜓栖息地,有记录的种类超过150种,约占全国蜻蜓种类的四分之一。

 

      8月9日—10日,约30名成人和儿童将在南昆山开展徒步和夜间观察活动,上演一堂精彩的“昆虫观察课”,活动组织方是粤博。

 

      随着“暑期研学”热潮的兴起,广东各大文博机构已从传统的玻璃柜静态文物陈列,升级转型为“博物馆+研学”模式。“研学热”让厚重的文化资源不再静默于展柜,化作可参与、可体验、可创造的生动课堂,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学游收入2033.64万元,同比增长166%。

 

      从2020年起,广州博物馆跨界联手中国大酒店,从一批馆藏的民国老菜单、老菜谱、广告单里复原出了70多道“消失的名菜”。今年7月,广州博物馆推出“消失的名菜”暑期研学工坊。

 

      戴上厨师帽,学员们秒变“中华小当家”,去参观五星级酒店后厨、学习复刻“消失的名菜”中经典菜式、在AI生成的名菜复原图中领略千年前的岭南古人美食智慧。在这场研学活动中,观众们不用在玻璃柜前、纸页间想象千年前的岭南美味,而是能品尝近在咫尺的活色生香。

 

      此外,由广州海事博物馆开展的暑期龙舟工匠营,以水为媒,向参与学员们解码龙舟里的非遗技艺。学员们在活动中学亲手制作微缩龙舟模型,在一榫一卯的咬合里感受古人的工匠智慧。

 

      一位网友曾在社交媒体上感慨道:“每条研学线路,都有一座博物馆要去。它帮助我们突破现实生活中‘此时此地’的束缚,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一位父亲也如是评价博物馆研学的意义:“当孩子们知道世界的更多面,才能更‘真实’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除了近距离“触摸”历史外,观众还能在一次次研学中“解锁”新的身份,例如在南越王博物院的南越考古探秘营成为一名考古学家,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当化身小小策展人……这个暑期,丰富的研学活动正让文化资源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特色博物馆凭“小而美”走俏

 

      越来越会“整活”的博物馆,为当代人提供了许多新的“逛”馆方式。与此同时,一些专门类主题小众博物馆正成为新晋“避暑胜地”。

 

      你见过这样的博物馆吗?这里汇聚了300多种独特香气。入馆时,你将获得一张“闻香卡”,只需刷卡扫描感应区域,就能闻到相应香料的独特香气。参馆时博物馆还能测试观众的专属“香气DNA”进行“赛博调香”,许多观众直呼“这里真是好闻到上头”!

 

      今年7月,全球规模最大的香氛博物馆雪蕾香氛博物馆在广州开馆,这个超7000平方米嗅觉体验空间不仅为公众梳理了用香的历史脉络,还为公众打造一个“可进入、可体验、可探索”的香气世界。

 

      即便没有浩瀚的馆藏文物和宏大的场馆规模,一些特色博物馆也能通过深挖自身独特资源,走出一条“小而美”的特色之路。


      在被誉为“出片圣地”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内,横跨3个楼层的“中药水晶宫”成热门打卡点。据了解,这座“水晶宫”内有600多个玻璃瓶,装着沉香、何首乌等不同的植物标本,网友评论“像踏入了海底宫殿”“太梦幻了”。

 

      还有藏在广州西关老宅里的华辉肠粉博物馆,一馆带你看肠粉的前世今生;在广州茶博馆举办的申时茶会里,公众可以体验“一杯茶的时间疗愈”。

 

      此外,众多二三线城市的博物馆正凭借其独特魅力实现“逆袭”。今年7月,在“中博热搜榜”全国TOP100热门展览推荐中,韶关市博物馆的“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和他的时代”展览赫然在列。据悉,为配合该展览,韶关市博物馆在暑期特别推出了系列夜间专场活动,包括漆扇DIY等丰富内容。

 

      无论光影交织的夜间活动,还是寓教于乐的研学工坊,或是另辟蹊径的个性化体验,各大文博场馆正以更多元的路径,让文化不再成为遥不可及的殿堂珍藏,让更多市民共享文化成果。(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