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博物馆如何更好赋能美好生活

2024-11-15 15:09:21

  如今,“到博物馆去”正从新风尚逐步进阶到“精神刚需”。以上海为例,截至9月30日,上海全市已备案的博物馆共计166家,今年前三季度接待观众2873.47万人次,举办临时展览352个,策划社会教育活动32074场,共吸引276.2万人次参加,源源不断的文博大展和特色活动推动文博场馆成为上海流量型城市的入口、服务型经济的引擎。

 

  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人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鞭策着博物馆人进一步思考:面向未来,如何更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昨天,来自全国近200家博物馆的“掌门人”齐聚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深度探讨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的路径和方式。

 

  与人建立深度链接

 

  “什么样的博物馆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只有人们热爱这个博物馆,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休闲的时候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钟瑞滨如是阐释她心中的好博物馆模样。基于此,地处上海黄金地段的上历博不断尝试着与生活建立深度链接,继开放庭院,引入海派咖啡馆后,今天又将开放24小时不打烊的历博生活馆。这是该馆打造的全新跨界合作的现代生活空间,人们可以在此休闲简餐、购买文创商品,还能在小型的会议室里办公,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期望来上历博参观的人不仅感受到上海这座城的变迁,体会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还能直接触摸到生活的脉络和足迹,以此增进公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对城市精神的理解,和对城市生活的热爱。”

 

  当天举行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联合年会上,融合和跨界成为高频词。长沙博物馆馆长周慧雯透露,该馆在跨界融合上做了一系列探索,比如,与陕西省合作法门寺的展览,采用地宫探宝以及剧本游的方式对展览进行推荐;与图书馆、音乐厅合作,推出带本书看展览,将文物和交响乐、戏剧演出相结合;与航空公司合作开设主题航班,让人们云端遇见博物馆;与外卖公司合作,将博物馆门票送进千家万户……当然,前提是基于两个坚守:城市属性和公众意识。“我们做的‘我与长沙火车站的故事’,以及‘我与长沙湘江大桥’记忆征集与展示项目,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呼应,因为他们寻找到了与博物馆的链接。”

 

  博物馆不仅是城市记忆的守护者,也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紧密相连。这样的理念,在国内博物馆界渐成共识,其背后是各地博物馆从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办馆理念的转变。

 

  以会场所处的虹口区为例,这里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是先进文化的策源地,也是文化名人的聚集地。在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云集了中共四大纪念馆、鲁迅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中国证券博物馆、中国邮政博物馆等20多家文博场馆。整个区域就像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人们通过与各个博物馆的链接互动,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

 

  为城市和消费引流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如何为城市引流是当天的另一大重要议题。这之中,上海博物馆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为依托,打造“一站式”文旅消费新场景,无疑是经典案例。据副馆长李峰透露,该展览100天接待观众90万人次,外地和海外观众占到70%,真正实现了“为了一个展奔赴一座城”。根据第三方调查,该展览带动了周边消费100亿元以上。相关文创产品的销售也非常火爆,超过了1.3亿元,并首次离开博物馆本体,在淮海路开出个快闪店,为商圈引流。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拉动了境外游——据埃及官方统计,“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开幕后,到埃及旅游的中国游客增长了65%。

 

  文博大展的多维溢出效应,让人们看到了博物馆的美好前景,也意识到好展览的重要性。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注意到,近两年,每年全国博物馆的展览总数量达到了4万多个,呈现出百花齐放大繁荣的局面,但是也有隐忧,比如同质化、博眼球、过度数字化。“博物馆自觉或者不自觉把关注点放在展览的热度上,有些年轻策展人一上来不谈策展思路,而是先提需要哪些文物,设置哪些网红打卡点,在热度的裹挟下,我们展览能否保持学术的含金量?”

 

  “头部博物馆在业界起到引领作用,也提升了行业品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些场馆的数量不足国内博物馆总量的10%,希望能替中小博物馆多发一些声音。”中国博物馆协会展览交流专委会秘书长冯雪坦言,因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量中小博物馆办展非常困难,即便为了生存努力挣扎,但大家依旧保持着对文博事业的热爱,期待同行们的携手同行。(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