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与周边文化产业更好融合发展

2023-10-30 14:23:50

  据工人日报,越来越多的人将博物馆设定为旅游目的地。目前,我国现存博物馆超过6500家,其中九成以上免费开放。正因如此,谈及博物馆与产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很多人会有误区,认为既然绝大部分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很难带来正向的经济效益。


  然而,“吸客”能力强的博物馆,往往会成为其所处区域的游客集中地,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包括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演艺等一系列衍生产业振兴。而博物馆的藏品,也可以为当地文创产业提供一定的资源。换言之,看似免费的博物馆,实则可以为当地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所有博物馆都能产生如此效益。博物馆可以与周边文化产业业态和相应园区有效融合,优势互补,形成“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态势。而在融合过程中,既要用好智能化、数字化和可视化技术,用好文化产业的智慧化元素,也要运用好特色展品等博物馆核心资源,可以将其数字化、虚拟化、文创化,发挥出更大作用。


乡村综艺传递沃土之美


  据安徽日报,以往,综艺节目爱请明星大咖,聚焦都市生活,传播各种时尚潮流文化。但近几年,一些综艺节目反其道而行之,“上山下乡”、回归田园,用创新多元的节目形式,展现新时代乡村的农耕风光和人文情怀。


  乡村综艺缘何受到追捧?因为乡村生活本身的魅力被镜头重新“发现”,也因为它们精准“捕捉”了都市人“归园田居”的心理愿景。都市生活紧张忙碌,而乡村生活质朴缓慢,很多人内心向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虽然不能亲身体验,但沉浸在综艺节目打造的“世外桃源”中,也给人一种心灵抚慰。如果说这种价值在若干年前是被遮蔽、冷落的,那么文艺创作的“取景框”则适逢其时推动着这种价值的回归,观众则在这种价值的回归与共鸣中,感受到一种古老而温柔的治愈力量。


  乡村综艺本身也在迭代升级,它们的“取景框”不仅对准田园风光、美景美食,还有重返土地、躬耕劳作。参与真人秀的年轻人在城市长大,对农业劳作的体验为零,如今全身心投入到田间劳作的每一个环节,认真耕种,泥汗俱下,耐心等待,方得收获。


“景区禁相机拍照”缘何招反感


  据南方日报,从一些景区“围栏挡景”严禁“偷窥”祖国大好河山,到一些景区拦路设卡收取“过路费”,再到如今的黄果树景区不准用相机拍照,近来频频被曝光的旅游市场乱象不仅“煞风景”,更降低了游客满意度,必须引起充分重视。要知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唯有口口相传的美誉度,才能真正托举起一个景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而收获期待已久的“井喷式”增长。


  大好河山本就应共赏共鉴、留存留念,有必要追问,缘何少数人能“垄断”拍照权?有特许经营权的商户不分青红皂白就拒斥游客,显然不妥,如此操作的结果只能是促使游客用脚投票,进而严重影响景区的口碑与长远发展。


  不容忽视的是,一些过度商拍行为确实会扰乱景区的经营秩序、干扰其他游客的观赏体验,着实有加强规范的必要。比如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北京环球影城等著名景点就明文限制乃至禁止商拍,以期更好保障参观者的游玩环境。从这个层面看,一些热门景区就应该立规矩、建秩序。然而,景区内的相关商户并无管理之权,其阻拦自带相机的游客拍照于情于理均站不住脚,这一点无可辩解。在文旅工作提质增效、消费潜力不断释放的当下,作为拉动旅游经济重要一环的著名景区更应注重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唯有如此,“诗与远方”之行才能多一些开心、少一些不愉快。


短视频营销勿本末倒置


  据经济日报,从暑期档电影《孤注一掷》到国庆档电影《坚如磐石》,短视频已经成为“种草机”,成功吸引了观众注意力。从数据看,短视频热度直接影响了票房走势。


  一部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宣传推广,国际电影强国都有高度专业化的推广策略。合理营销不仅能为电影市场拓展观众群,也对电影产业繁荣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短视频营销让中腰部影片获得更多破圈的机会。当前,电影市场头部效应明显,中腰部影片票房缺失,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实际上,很多中腰部影片内容质量是过硬的,只不过没有大明星大IP撑场面,很容易被市场埋没。短视频营销如果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助于中小成本电影增加曝光度,跑出票房黑马,为电影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短视频营销是一把双刃剑,过度营销无异于本末倒置,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短视频本身也是文化产品,需要不断创新。只有用独特方式挖掘影视作品的丰富内涵,才能实现流量与票房的高效转换。短视频爆款不等于银幕爆款,高流量也不一定能转化成高口碑。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电影内容本身不具备口碑发酵的潜力,靠短视频招揽的新观众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场。(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