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全国博物馆热“爆”了!背后有这些冷思考

2023-10-11 15:37:57

今天,微博话题#中国最好的博物馆排名#冲上热搜。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根据大数据动态监测以及全国各地综合汇总数据,从2023年9月29日至10月6日,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约为6600万人次。参观人数最多的10家博物馆依次是: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馆。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年轻人为何爱上博物馆?

 

  当前,年轻人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

 

  某短视频平台《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中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其他年龄占比更大。据有关平台统计,关注博物馆信息的人群中,18~30岁的人总占比近50%。

 

2023年9月29日,“双节”长假首日,北京国家博物馆西门广场,前来参观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与看演出、听音乐会等其他文化活动相比,逛博物馆的开销实在“物美价廉”;博物馆的环境通常较有韵味,文化氛围浓郁;在室内不受天气影响。选择博物馆作为周末、假期的出行地,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讨论交流,结束后还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精美的文物照片,并带回特色文创产品……种种“利好”使得许多年轻人爱上了逛博物馆的“看展式社交”。

 

  文化寻根之旅,折射民众丰富精神世界

 

  年轻人热衷于逛博物馆,折射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他们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古时的生活图景、古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中华文明的起源等怀有旺盛的求知欲。这些都促使他们走进博物馆,自觉地去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从“上车睡觉到了景点拍照”的打卡式旅游方式,到近年来追求品质体验的慢旅游休闲游,再到热衷打卡博物馆的文化之旅,旅游形式日趋多元,反映出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不断提升背景下,民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民众对于旅游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看景、休息,而是希望有更多深入的了解,更多文化的探寻。

 

国庆假期,游客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欣赏“镇馆之宝”-商代青铜器亚长牛尊

 

  事实上,不仅是博物馆,各大文化景点、历史遗迹一如既往成为热门景点的同时,游客观赏的方式在悄然转变,停留时间更长了,不再是走马观花,半天、一天甚至连续几天沉浸其中的不在少数。聘请导游讲解的游客更多了,不再满足于看着新鲜,更注重了解每一件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是民众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体现,更是民族重视文化、渴望知识的体现。

 

  博物馆热,与其说是一种文旅现象,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寻根。

 

  冷思考:升温更要“保温”

 

  博物馆热的兴起,离不开孜孜以求的创新。据统计,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

 

  无论是国家博物馆综合运用多种数字化手段、展示珍贵馆藏文物,还是上海博物馆开启长达24小时的“上博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抑或浙江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在遗址上以原貌、原尺度立体标识展示……越来越多博物馆创新展陈方式、革新服务意识,不断拉近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于一时的升温,更寄望于持久的“保温”。文物藏品是博物馆长久发展的根基所在。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文物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科技等领域跨界融合,打造与自身相适应的“博物馆+”,助推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的构建。

 

  除了众所周知的大馆,我国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小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浩如烟海的典籍珍宝,亟待拂去历史的尘土。清晰发展方向,盘活自身资源,讲好文化故事,才能让这些小众博物馆绽放风采,走进更多观众视野。

 

  神州大地上俯拾皆是的文物资源,孕育了博物馆的繁盛,点燃了公众的博物馆热,也将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