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导览的发展及在博物馆的应用

2023-02-06 10:21:42

一、博物馆与导览的产生

 

博物馆是随着人类的繁衍和发展应运而生并得以发展起来的。有学者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是亚历山大博学院,也称“缪斯神庙(mouseion)”它创建于公元前290年,因此至今博物馆仍被称为“museum”。从考古发掘来看,我国的殷商时代,王室、贵族就有了把祭品与宝物集中贮存于宗庙的习俗。周代,还专门设置了专职官员负责管理这些文物珍品,据《周礼》记载,由“天府掌祖庙之守藏”“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可见周代的“天府”、“玉府”为贮藏文物之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卿庙堂”、汉代的“夭禄”、“石渠”、“兰台”……我国最早的纪念型博物馆为建造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山东曲阜孔庙。

 

博物馆除了收藏职能之外,其教育职能也可以追溯到博物馆发展的初期,如在亚历山大博学院的讲演堂里学者们激情演说,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科研成果,他们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启迪民众智慧、传递技术信息。1753年以“保存和诠释人类历史”为宗旨建立起来的大英博物馆;1846年为“增长知识,传播知识”而建立的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建于1937年,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科技馆之一的法国发现宫,均对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做出了诠释。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相关,在其飞速发展的同时,与之配套的公众服务设施也随之进行着不断地改进、完善,尤其是语音导览系统的发展与运用。语音导览系统是以声音为主要沟通的导览方式,现已完成由人工到智能媒体的发展和转变,并成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延伸,同时也成为博物馆公众服务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音导览系统最初为人工语音导览系统的形式,它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历山大博学院时期。而在我国,周代就已经有“春官”一职,专管收藏王室宝物的祖庙,而“春官”在向周王及其大臣介绍宝物时就是充当了讲解员一职,可以说这就是我国讲解的萌芽状态1。

 

博物馆讲解员始见于19世纪末。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于1906年设立讲解人员,称为Docent(讲师),向参观者讲解陈列品的名称、性质、时代等相关知识,受到大家的欢迎和认可,引起了博物馆的重视和效仿。此后,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陆续设立专门人员从事这一工作。

 

 

一、中国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有着自己独立发展的历程。

 

我国南通博物苑的创建者张謇,最早提倡在博物馆设立讲解服务。1905年他向清政府建议在京师建设帝室博物馆时,提出“遴派视察员,招待员,用为纠监导观之助”。而后因我国时局动荡,到1949年我国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基本处一个紊乱阶段,博物馆讲解人员都是临时抽调。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开馆,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夕最早建成开放的一座人民博物馆,成立讲解组,正式招收讲解员,这个讲解组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第一支专业的讲解队2。

 

 

二、语音导览器的发展历程

 

语音导览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也从单一的人工导览,演变为人工导览与电子导览并存的局面。电子语音导览一词来源于英语AudioTour。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美国研发。1957年,随着罗斯福总统的去世,总统故居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其遗孀埃莉诺.罗斯福每天为参观者讲解,渐渐的力不从心。为了减轻埃莉诺的辛劳,有人提出用刚刚发明不久的录音机,把埃莉诺的讲解录下来,让参观者们自己收听录音。电子语音导览就此诞生。1957年世界上第一代语音导览器诞生,由美国ACOUSTIGUIDE(爱可声)公司制造。实际上,它是一部录制了讲解内容的磁带录音机。美国凤凰城历史博物馆(PhoenixMuseumofHistory)于1959年率先投入使用。

 

从大的技术变革来说,语音导览器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磁带机-MP3-MP4-智能手机。上世纪90年代,一些导览设备生产厂家开始采用便携式CD随身听,随着MP3技术的发展成熟,导览设备转变为MP3基础上的数码技术,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MP4视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语音导览设备,人们可以通过视频了解参观路线,对于文物的介绍也有了更多的拓展空间。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普及,不少导览设备生产商将手机与语音导览结合,语音导览模式进入新的时代。

 

 

三、语音导览的功能与作用

 

(一)人工导览——讲解员讲解的功能与作用

 

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所担负的任务,就是使博物馆教育功能具体化,在实物性、直观性教育中,以语言为载体,向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精神文明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引发人们艺术欣赏的兴趣,进行文物、标本审美引导教育,使展览具有更强的思想性、知识性、欣赏性和吸引力。

 

 

(二)数字语音导览(设备)的功能与作用

 

1.可以使参观环境带有动感,内容更加丰富

 

博物馆是展示自然、社会和科技文化发生发展的公共文化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式的讲解,更需要知识与声效画面的立体结合。采用数字导览方式讲解,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使讲解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也创造了欢乐与动感的元素,使博物馆的展览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2.可以营造公众主动学习的空间

 

随着博物馆发展的脚步,不管是博物馆的形象还是教育理念,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开放,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在博物馆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公众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使用数字导览设备(软件)能够营造一些主动学习的环境,使公众自主进行探索和实践。

 

3.可以提供全面客观的服务

 

数字语音导览,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服务,避免讲解员因个人因素带来的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语种、不同层次的参观者的兴趣,使博物馆向更广阔的人群敞开了知识的大门。

 

4.可以提高参观的效率

 

参观者通过使用数字导览设备(软件),能较好地根据个人的参观时间、喜好、需求来自助掌控参观过程,有效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展览、文物信息。既节约了参观成本,又提高了参观效率。

 

四、语音导览的应用实践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一座拥有48个展厅,开放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博物馆。常年展出《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青铜与佛造像》、《中国古代书画》等12个专题展览及其他临时性展览。

 

(一)导览形式的运用

 

1.人工导览——讲解员讲解

 

2.语音导览器

 

1999年语音导览设备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最初为磁带机,2003年升级为点播式语音导览器。随着科技的发展,语音导览设备也随之不断进行更新。现使用的点播式语音导览器可以提供基本陈列中302件文物,及4专题陈列中的200余件文物导览介绍。

 

3.新媒体导览软件——“文博任我行”本地版

 

2011年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发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导览软件。最初的版本是基于安卓系统的PAD导览软件——“文博任我行”本地版。相继开发网络版的“文博任我行”,但受当时的手机网络(2G-3G初期)带宽、流量等条件限制,网络版下载速度慢、流量资费高,游客认可度很低,网络版“文博任我行”一直没有得以广泛应用。

 

4.以二维为介质的自助导览

 

近年来,二维码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部分临时性展览中,以二维码为介质,通过智能手机的扫一扫功能实现自助导览。

 

5.微信公众平台导览

 

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现在只需关注国博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收到部分临时展览及商业性展览的语音导览推送服务。

 

6.智慧导览

 

随着手机无线通信网络从2G—3G—4G的快速发展,手机上网速度的提升,运营商对流量资费的下调,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的广泛应用,加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年度观众接待量的逐年增长,研发一款自助网络版综合服务性导览迫在眉睫。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原有的“文博任我行”进行升级、扩容,改版为——“智慧导览”。

 

智慧导览的logo图标采用甲骨文的“知”,形象美观大方,寓意深远。它是一款有别于目前各大手机应用市场上的导览APP,能够为所有博物馆提供导览的统一APP导览软件,观众只需要下载一次,就可以到所有博物馆使用!

 

 

(二)不同形式语音导览在应用中的对比

 

不同形式语音导览在应用中的对比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通过使用以上6种导览方式,构建公众导览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让人们能更好地了解馆藏文物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为公众提供大量的服务信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是集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这里收藏的140万余件藏品,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体验着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的不同种类的导览服务。

 

五、综合性的发展趋势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语音导览也因高速发展的科技而具有更多的可能。中国国家博物馆致力于运用多种导览形式提升博物馆服务公众能力,为公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寓教育于服务之中。

 

1)在专职讲解员方面,继续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专职讲解员队伍。培养出一批知识型、专家型、有特色、有涵养的讲解员,能够把展览讲“透”、把藏品讲“活”,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作出应有的贡献。

 

2)在内容方面,将不断扩大展品的语音导览覆盖面,预计到2020年可以提供近100小时的语音导览服务,达到展出展品语音导览全覆盖。

 

3)文博系统走向信息化、现代化之路,必需依靠先进的数字技术。时代的变化带给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生活的改变,移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为公共文化事业服务带来诸多机遇与启示。博物馆,也在信息化时代更加注重接力新技术应用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为观众敞开“参观”的大门——“永不落幕的展览”,在展览期间,观众可以预览展厅现场,合理安排参观路线,而在展览结束后,观众依然可以虚拟参观,不断回味参观体验。同时,也方便一些不能亲临博物馆的观众,在家中,足不出户观看展览,这极大地延续了展览的生命力。

 

当今时代,采用各种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工作、学习、服务及业务的科学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将通过运用结合新技术、新的运营方式,从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全面打造云生态智慧导览。继续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文博系统资源与社会对接,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内容、产品、渠道、消费全链条设计。更好的体验“智慧国博”带来的方便、丰富的公众服务。同时,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在博物馆提供的导览服务中,看懂展览、理解文明、认知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爱上博物馆。

 

文章来自网络 侵删